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2016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教育综合(二)答案及解析

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16-04-21 14:16 江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2016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高仿真模拟卷教育综合(二)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选题(1-20题每题0.5分,共10分;21-60每题1分,共40分)

1.【答案】B

【解析】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或者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注意看清楚题意。

2.【答案】B

【解析】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颁布的近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辛亥革命后,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对学制进行了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但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

3.【答案】D

【解析】广义的教育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共同之处在于所有的教育都是有目的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行为。本题考查了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要素。

4.【答案】A

【解析】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学生个体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如体质、能力等,学校要根据这些要求和规范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到达这些要求。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学校的作用在于尽可能加快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速度。学校教育也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对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同时学校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同时,学校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5.【答案】C

【解析】杜威提出三中心,即“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提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康德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在康德等哲学家的参与和建设下,教育学逐渐跨入学术行列,列入大学课程,走上大学讲台。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赞可夫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

6.【答案】C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生理方面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的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7.【答案】B

【解析】适当的过度学习有利于记忆的保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佳。学生总共需要记十五分钟,还需要5分钟。

8.【答案】A

【解析】依从的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比较主动,即在认知、情感、行为上趋于一致,接受外在价值观影响,从情绪上赞同并自愿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9.【答案】A

【解析】瞬时记忆时间很多,又叫做感觉记忆,一般在2秒以内。公交上上上下下的行人一般是瞬时记忆。

10.【答案】C

【解析】广义的学习包含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11.【答案】D

【解析】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12.【答案】B

【解析】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模式以皮亚杰为代表,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社会模仿模式以班杜拉为代表,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13.【答案】A

【解析】根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学习者已经知道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类: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这时的学习就是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就是下位学习。如果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这时的学习就是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如果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仅仅是由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的合理组合构成的,因而仅仅能与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的一般背景相联系,而不能与认知结构中某些特定的内容构成下位关系(从属关系)或上位关系(总括关系),那么,这时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属于上位学习。

14.【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描述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15.【答案】D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之前是诊断性评价,教育过程之后是终结性评价。

16.【答案】C

【解析】泰勒是“课程评价之父”、“教育评价之父”。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是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的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的主要贡献在初等教育。

17.【答案】D

【解析】“博学于文”出自《论语》。BCD体现的都是启发性教学原则,但意思又各不相同。“开而弗达”指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强而弗抑”指鼓励学生而不是打击、压抑学生;“道而弗牵”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的鼻子走。所以题目选D。

18.【答案】B

【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此题易误选D选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技能和能力的概念是不同的,学生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同时能力的发展又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19.【答案】C

【解析】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为:①单向交往,教学效果差;②双向交往,比单向交往的教学效果要好;③师生保持双向交往,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学效果很好;④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教师成为互相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学生成员之间双向交往,教学效果最佳。故本题选C。

20.【答案】A

【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机械学习即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建立联系的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极力倡导发现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并且使发现的内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接受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人类积累的社会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故本题选A。

21.【答案】A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杜威的主要教学观点,即“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及“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杜威主张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堂。

22.【答案】B

【解析】以学生为中心关键不是看活动是学生的活动还是老师的活动,而是看是否以学生的学习机制为基础来设计老师的活动或者学生的活动,这就是说,无论一节课主要是老师的活动还是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只要是基于学习者的真实学习机制、真实学习目的设计的,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程序学习利用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安排程序,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将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学生的错误率降低。这种教学方式是按照既定的步骤出发的,并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学习内容是固定的,并没有体现学生中心。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体现了学生中心。情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这样的学习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中心。

23.【答案】C

【解析】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便捷地了 解学科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便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存在着局限性,表现为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24.【答案】A

【解析】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体现了谈话法应注意的事项。

25.【答案】D

【解析】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提出了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被试被蒙上了眼睛,虽然练习了很多次,但不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因此缺乏适当的反馈而导致毫无进步。

26.【答案】B

【解析】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指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均有正负之分。此题强调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选B。

27.【答案】C

【解析】胆汁质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不均衡,易感情用事,脾气急躁,易冲动,典型的代表是张飞、李逵。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如孙悟空。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如唐僧。抑郁质的人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如林黛玉。

28.【答案】D

【解析】《纲要》指出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为:(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因此选D 。

29.【答案】A

【解析】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强度律。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因此教师语言应尽量抑扬顿挫。②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比如:板书设计。③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④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比如:教材编排分段分节。

30 【答案】B

【解析】常见的认知策略主要有:(一)复述策略是指为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不断重复的过程,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见的包括:第一,及时复习,第二,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第三,运用多种感官途径协同记忆,第四,情境相似性。(二)精加工策略是指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通过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或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帮助学习者保持新信息的策略。可分为三大类:第一为联想策略,第二为内在联系策略,第三为生成策略。(三)组织策略:如何通过组织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是促进新信息学习记忆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归类策略,另一种是纲要策略。题干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属于精加工中的生成性学习。

31.【答案】D

【解析】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在作出道德判断时,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力为依据,认为凡是造成较大损失、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在作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看来,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否取悦他人。所以,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此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在本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体的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在处于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眼中,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题干强调准守规则,并且是不可改变的,选D

32.【答案】D

【解析】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目的。

33.【答案】D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章第十五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助。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学校应当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

34.【答案】D

【解析】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教学,将知识传承下去。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学校教育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师傅带徒弟”、“老子传儿子”一般都是一对一的形式展开教学的。其他选项是干扰项。

35. 【答案】C

【解析】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良好的情境,运用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题干中“不知不觉”即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的方法。探究法即学生根据生活情景自己提出问题,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获得结论,学习方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36. 【答案】A

【解析】实施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践行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应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37. 【答案】D

【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1.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从儿童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促进儿童社会化方面就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受同伴群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开始以同辈群体的集体要求和价值判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而做某件事情。3.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4.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38. 【答案】C

【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考试大纲是把考试范围具体到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包含考查的范围等。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39. 【答案】C

【解析】问题解决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认知性、目的性、序列性。只有C选项符合这三个特征。

40. 【答案】C

【解析】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所以,选择C。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不选择B,A、D是无关选项。

41.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42. 【答案】D

【解析】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劳动起源说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和社会形成、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一切活动,包括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43. 【答案】A

【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故选A项。B项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其他选项为干扰项。44.【答案】D

【解析】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故选D项。其他选项为干扰项。

45.【答案】B

【解析】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故选B项。倒摄抑制属于负迁移,但本题侧重考查倒摄抑制,优选B项。A项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C项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D项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46.【答案】C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更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故选C项。A项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B项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D项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7.【答案】D

【解析】A项单因素论代表人物是桑代克。B项二因素论是由斯皮尔曼提出的。C项群因素论是由瑟斯顿提出的。美国心理学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因此,应选D项。

48.【答案】B

【解析】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科学的指导和示范属于动作技能形成的外部条件。ACD均属于内部条件,因此,选B项。

4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的内涵。A项教育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项非指示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心理辅导应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C项艺术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通晓心理工作的理论与技巧,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改变。D项平等尊重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圆满的结果。因此,选B项。

50.【答案】D

【解析】实物直观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产生的映象,题干中将学生带到野外考察,收集标本或者是参观、实验等教学活动,如果从直观教学的角度来看,它属于实物直观。A项是干扰项,B项是以模型和图像为媒介,C项是以形象的言语为媒介,均不符合题意,因此,选D项。

51.【答案】C

【解析】A项二因素论是由斯皮尔曼提出的,B项群因素论是由瑟斯顿提出的,C项多重智力论是由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的,D项三维结构理论是由吉尔福特提出的。因此,选C项。

52.【答案】A

【解析】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而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是善于运用前人经验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模仿智力指儿童对成人行为模仿的能力。

53.【答案】C

【解析】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良好的或不好的看法是属于晕轮效应。第一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在与熟人多次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

54.【答案】D

【解析】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等也是与坚持性相反的品质。

55.【答案】C

【解析】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考试与第一次上讲台都是一种突发事件,是一种与平时生活状态不同的情境。符合应激的定义: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56.【答案】A

【解析】题干属于外部分组,强调按照学生的能力或成绩进行分组教学。

57.【答案】C

【解析】全面性强调德育目标既要为社会发展所服务,又要为个人发展服务。层次性强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的德育目标不同。基础性强调德育目标不能过于空泛。题干强调的是德育目标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该和时代的发展相统一,体现了稳定性和变革性。

58.【答案】A

【解析】系统脱敏法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实验室中电击铁笼中的猫,每次电击之前先制造一阵强烈的声响。多次实验之后,只要听到强烈响声或看见铁笼,即使不受电击,猫都会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反应。系统脱敏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其理论基础是经典条件反射。B、C、D均属于系统脱敏法运用的手段。

59.【答案】B

【解析】青春期人际关系的发展:1.同伴关系的特点表现为交友范围缩小,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模式为先疏远、后接近;2.与父母关系表现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3.与教师关系表现为对老师开始评头论足。

60.【答案】B

【解析】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题干表明的是感觉对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如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错觉是错误的知觉,如胖子穿横条的衣服显胖。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一、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家庭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来实现的。因此,学生交往对象的形象、素质、态度等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及个体社会化都至关重要。学校教育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3)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4)同伴群体

同伴(或同辈)群体在学生人格形成及社会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伴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第二,同伴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2.参考答案:

教师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二、判断分析题

1.参考答案:

错误。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对实验起干扰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不是真的“无关”,它只是研究者在实验中未作为自变量的、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在教育实验,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并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而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因素,称为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额外变量。

2. 参考答案:

错误。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具体说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3.参考答案:

错误。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它具体包括领会监控、策略监控和注意监控。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阅读领会过程作为监控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视和调整是领会监控。调节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

三、论述题

参考答案:

(一)提出一些具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

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

(二)构架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四、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1)促使学生态度改变的方法主要有条件反应法,榜样法和说服法。

①班主任对付同学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和他谈心,和他母亲交流,正面、侧面去了解他,运用了说服法。

②编座位时让他和对己严又有影响的女干部李明洁坐在一起,督促他,培养他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并且班主任在班内就让付华龙做克服缺点取得进步的典型,去感染和带动有类似毛病的其他同学,带动他们改正错误,共同进步。体现了榜样法。

③对他取得的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心灵交流,体现了条件反应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主要包括知情意行相互统一发展,在活动和交往中进行,思想内部矛盾的转换,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材料中主要体现了

①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一方面和学生谈心,另一方面又训练学生的行为,体现了知行统一的规律。

②班主任让付同学充分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当寝室长,参加各种活动,体现了德育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进行的。

③付同学在班主任和同学的帮助下,以及自身不断的努力下,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体现了德育是思想内部矛盾转换的过程。

(3)班主任在工作中应遵循学生主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原则、民主公正原则、严慈相济原则、以身作则原则。

 

     更多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关注江西华图教师网(http://jiangxi.hteacher.net/)!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资料:http://www.hteacher.net/zhuanti/jiangxi/2016jxjsbs/;

官方微博:@江西华图教师考试网

官方微信:jx_hteacher;

QQ交流群: 203519671

联系电话: 0791-88252995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广场南路6号广南商厦;

课程类型 班别 科目 课件 试听 授课老师 学费 联报学费

教育综合知识
(中小学、特岗)

基础精讲班 教育学 32 江婷 ¥480  ¥980 购买 ¥1180 购买
教育心理学 26 欧阳梦琴 ¥480 
教育法律法规 3 王小丽 ¥150 
试题详解班 教育综合 31 试听 张芬 ¥480 购买  
教育综合知识
(幼儿)
基础精讲班 幼儿教育综合知识 28 迟晶新 ¥480   

 

相关推荐:

 

>>2016江西教师招聘公告解读、大纲解析!

>>2016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认定公告汇总(全省各地区)

>>2016年江西省教师招聘笔试课程--全省4月课程安排!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江西分校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江西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二十)教师招聘笔试之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练习卷(江西省教师招聘模拟题答案解析江西省教师招聘模拟题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题(四)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题(三)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